1月2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墨绿之约,丝路新篇”海外实践团在张珺涵老师和宗辰老师的带领下抵达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开启了为期6天的海外实践旅程之都柏林篇。为加深学生对爱尔兰的认识,提升中国青年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师生前往都柏林切斯特·比蒂博物馆(Chester Beatty)、爱尔兰文学博物馆(Museum of Literature Ireland)、访问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简称UCD)孔子学院、爱尔兰语、凯尔特研究和民俗学学院、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总部等进行实地调研。
参观学习
1月27日上午,实践团参观了都柏林切斯特·比蒂博物馆和爱尔兰文学博物馆。
前者是私人博物馆,坐落于都柏林城堡边,藏品以古籍与手稿为主,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年,涵盖莎草纸文章、古兰经、圣经、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本、细密画、佛教绘画、日本木版画、三本永乐大典、一幅宋徽宗真迹、龙袍、顺治的圣旨、红楼梦的插画本等来自欧洲、中东、北非和亚洲的手稿、珍本书籍和其他珍宝。其三楼是关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展览,布展极其用心,进门庄严肃穆,不同宗教不同色系和门头,一目了然。
后者藏有大量爱尔兰文学名家的珍贵书稿和影像,以乔伊斯为核心人物,涵盖爱尔兰文学的漫长历程,丰富同学们对爱尔兰文学的理解,激发出对于爱尔兰文学的兴趣。


街头采访
1月27日当天下午实践团分成两组随机街采,对于同学们各种各样的提问,受访人都耐心而热情地做出了回答。在街采中得知爱尔兰人对中国的印象差距较大,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但绝大多数人都态度友好,让实践团的任务顺利开展。

都柏林大学之行
实践团前往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谢江南院长、外方院长王黎明教授和孔子学院教师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是爱尔兰第一所孔子学院,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对爱尔兰的汉语学习现状有充分认知,为实践团的调研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源。王院长首先介绍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他提到,近年孔子学院运行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等。随后,谢院长以及孔院教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回答了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爱尔兰学生汉语学习兴趣、汉语教学深度和进度推进、中外交流差异、及可能存在的冲突应对等。


实践团与都柏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Regina Uí Chollatáin教授、爱尔兰语、凯尔特研究、民俗学学院的院长Kelly Fitzgerald教授、爱尔兰语系系主任Aoife Whelan教授、历史系教师Conor Mulvagh博士、凯尔特研究教师邱方哲博士等代表会面商议两校合作事宜。都柏林大学高度赞扬了与我校学术合作和交流的成果,表达了继续进行交换生项目、暑期小学期项目、帮助建设我院爱尔兰语专业的意愿,并向实践团成员赠送了礼物。会谈后,Aoife Whelan教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国家民俗学档案馆,展示了绘画、音乐、文学以及记录前人生活的手稿和录音,为同学们更好了解爱尔兰文化提供了素材,张珺涵老师则就学术交流和合作等细节问题与各位老师进行探讨。


爱尔兰时报总部
实践团来到爱尔兰主流大报爱尔兰时报总部,对话驻华主编Denis Staunton等人,通过访谈和编辑们交流了对报道中爱新闻、如何报道的看法,随后了解爱尔兰时报的运作机制。爱尔兰时报编辑部负责人表示,青年人要学会及时捕捉变化,与时俱进,在多元与差异的碰撞中寻求中外文化的交汇点。



在博物馆、街头、都柏林大学和爱尔兰时报的所见所感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一路上各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也增强了同学们在学业、就业上的信心。都柏林的雨依然阴郁而连绵,连串连缀,但身体力行的人文教导无疑焕发出纯粹宁静的光芒,如力劲气润的顿笔,为烟黻熠熠的夜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