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中心-中文

“墨绿之约,丝路新篇”实践团师生心得

发布时间:02-20文章来源:

“墨绿之约,丝路新篇”实践团师生心得

张珺涵(爱尔兰研究中心)

在三年疫情之后,我们终于又踏上了爱尔兰这片土地。在拜访诸多学术机构和业内专家的同时,同学们也领略了爱尔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这个阴雨绵绵的岛国的隐秘魅力。

在这次旅行途中,我们重建并加深了与UCD等高校的合作,开启了与爱尔兰时报、爱尔兰居民、科克大学等机构的联系,同学们纷纷大展身手,带上中国红灯笼进行街头采访、与交流对象展开会谈并赠送中国元素的文创用品,有序进行主题研究,展现了北外学生的英语水平、全球视野,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1月下旬,李强总理刚刚访问爱尔兰,就两国合作定下基调,中国对爱尔兰单方面免签、重启爱尔兰牛肉进口等策略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学者们对于中爱关系的重视,以及中爱关系发展的巨大潜力,这需要青年一辈的不断努力。中国迫切需要世界理解中国,爱尔兰作为欧盟的一部分,正在努力理解中国,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宗辰(英语学院)

第一次踏上爱尔兰的土地,就感受到了爱尔兰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本次行程依次拜访了科克大学、都柏林大学、爱尔兰时报都柏林总部和圣三一大学,感受到了当地教授学者对于中爱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视,但是也发现爱尔兰普通民众对于中国认识的片面性和接收相关信息渠道的局限性。

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入参与到了本次调研过程中,围绕调研主题采访当地教授、学生以及民众,在此过中逐步加深了对爱尔兰历史、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的认识,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中国同爱尔兰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中国在爱尔兰民众中的形象。

爱尔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中爱两国关系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升温,中爱互惠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如何客观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在爱尔兰传播也更加的重要。这次赴爱尔兰海外实习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和爱尔兰当地大学、媒体的沟通交流,也为之后完善赴爱尔兰海外实习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社会影响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郑鹏元(高翻学院研究生)

此次12天的赴爱调研给我留下了美好、愉快的记忆,是一趟终生难忘的旅程。我十分幸运能够参加调研团、并且结识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爱尔兰是文学的国度,这片土地上诞生、孕育了许多世界级文学家,通过参观诸多博物馆对于爱尔兰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此行也是一次与当地人交流的好机会,我对于当地居民对于诸多事务的看法有了宝贵的“一手”认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知识固然可贵,但也要勇敢地迈向另一个世界,亲自体验和验证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


李悦萌(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生)

作为爱研新生,有机会到对象国调研令我倍感幸运。街采中我们怀着期待与紧张说出的每一句“Excuse me”,店铺里跟老板用爱尔兰语问好时收到的每一个惊喜的眼神,都成为了珍贵而美好的回忆。感谢学院和老师们组织本次活动,让我们更加直观地领会语言的意义与交流的价值,感受到国家形象塑造中我们所肩负的青年责任。


蒋鸿燕(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生)

去爱尔兰的旅行仿佛一场探险,穿越时光的国家博物馆,狂风呼啸的莫赫悬崖,仿佛藏宝堆的爱尔兰语书店,都让异乡的旅行者流连忘返。身临其境,才能深入了解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乐观坚强的爱尔兰人。

感谢团队大家长珺涵老师和宗辰老师,还有团结友爱的大家,是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完成这一次超棒的旅行>3<


刘书睿(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

从接触乔伊斯开始,到选上爱尔兰语,再幸运地遇见张珺涵老师,爱尔兰的轮廓在出发前一点点清晰,积攒出一幅拼图式的剪影。此番有幸造访,真正走在科克和都柏林的街道上,虽然时日短暂,却也对心中于爱尔兰的困惑作出了一定的解答。都柏林还留着乔伊斯漫步的道路和买柠檬味香皂的老店,店长站在旧式木柜台后边耐心而温柔地和或有意进入或随性经过的游人讲述这间店铺的历史。自芬兰来看望男友的女孩说自己的日记将要出版了,她坚持写作了十几年;临行前她买下了一本乔伊斯笔记本,说要带男友参与当晚店内的朗读活动。当天是圣帕特里克节,翌日就是乔伊斯的生日。在这仅有四把木靠背椅和供三四人站立的小空间里,在斑驳、爬满裂痕皱纹的木柜和透明玻璃后林林总总的酒瓶书籍上,我瞥见一种类似于中国的光点和印象,是这趟旅途中与中国最为相似的一处。也许就像乔伊斯所写:“Here comes everybody”。


刘潇晗(英语学院本科生)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久以来,我自以为对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在海外形象了解已经足够充分,但此行却让我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中,在见过一位又一位学术前辈,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中爱关系,更切实体会到何为求知,如何求知。对外语人而言,讲好中国故事仍任重道远。


孙艺宁(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

当我们提到China,指的不仅是“Nation",而是“Civilization"。调研过程中,许多爱尔兰人询问我们:“爱尔兰只是一个小国家,你们来自中国这样的大国,你们为什么对我们有兴趣?”对我而言,这不是大国小国的比较,而是两个各自繁衍千年的文明的会话。作为一名汉教学生,爱尔兰对中国的友好、理解和探索欲让我发现了两国在语言文化交流方面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我也将继续关注中爱交流的进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入到文明互鉴的世界浪潮中。


刘伯宇(英语学院本科生)

在这次为期十天的爱尔兰之旅中,我实践团全体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访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这期间,通过与国外大学师生进行了坦诚而友好的交流,我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我也扩展了国际化视野,更加理解了影响中爱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同时,在街头采访中,我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如鱼得水,胆量得到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也参观凯里之环,巨人之路等风景名胜,领略了爱尔兰岛的美丽风光。

这次海外实践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打破文化差异隔阂的钥匙,那就是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一个爱尔兰人,也许对遥远的中国知之甚少,但是当我和他们讲起中国的农历春节、中餐、儒家文化等等,他们往往会恍然大悟,会心一笑。


陈辰(德语学院本科生)

     在出发的路上因为是第一次出国还多少有点小紧张,但是在到行程的末尾,却又开始舍不得走。短短一百多字的感想,不想用来像流水账一样写行程,也不想用来写会出现在其他地方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一程旅途,与爱尔兰文化和历史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迷人的自然风光,友善热情的朋友与陌生人,始终难忘而深刻。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爱尔兰研究中心-中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