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中心-中文

讲座回顾|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实践与方法

发布时间:10-23文章来源:

讲座回顾|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实践与方法

20251020日,北京科技大学世界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鼎新北科”学者陈红薇教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的邀请,在英语学院111会议室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实践与方法”的学术讲座,从文学人类学、文学神话学和脑文本与改写等方面,对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讲座伊始,陈红薇教授结合自身学术历程,阐述了她跨学科研究的起点与关注的流变。她指出,优秀的文学研究须植根于深厚的历史、社会与学科语境,并在不同学科间寻找到自然而富有学理的衔接点,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随后,她从“文学人类学”和“后现代改写”两个方面,结合鲜活生动的案例,探讨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与实践经验。

在文学人类学主题上,陈红薇教授以爱尔兰作家约翰·辛格的《阿伦群岛》为范本,生动展示了文学与人类学的交融。她首先阐释了人类学诗学的概念,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影响:20世纪中期,一批人类学家放弃传统的科学模式,转以文学叙事来撰写民族志和田野报告;另一方面,以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为代表,文学批评界也出现了人类学转向。而约翰·辛格在创作《阿伦群岛》时,正是扮演了“人类学家兼诗人”的角色,他通过对阿伦群岛居民仪式行为、神话思维与异教信仰的深度观察与记录,完成了一场对凯尔特民族精神本源的探寻,亦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后现代改写主题上,陈红薇教授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剧作谈起,引出当代跨媒介改写和文学伦理学中的脑文本理论。陈红薇教授首先指出“改写”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厘清了传统改编和“后”文化语境下具有当代“再写”性质的改写创作。接着,陈红薇教授分析了莎士比亚经典作品中对于无数“起源文本”的改写,以及当代作家和艺术家对莎士比亚作品丰富多样的重塑,进一步提出在研究改写这一文学现象时应该注意的种种问题。最后她指出,传统理论在解释“改写何以发生”这一根本问题上常显乏力。为此,她引入了“脑文本”理论作为新的分析工具。她阐释道,在脑文本理论的视阈下,改写创作呈现为一种三段式过程:二次脑文本提取和记忆(改写者的阅读)、再写性脑文本的生成(改写创作)、脑文本的符号表征与文本转换(改写作品)。这一模型从认知层面揭示了改写行为的内在机制,为理解文学经典的当代重生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新范式。

讲座在热烈的互动环节中走向深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与陈红薇教授,就跨学科研究的本源问题学术创新中的的把握等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富有启发的对谈。本次讲座立足学术前沿,不仅拓宽了师生的研究视野,更为文学研究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切实的方法论启示。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珺涵

友情链接